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,将“加强拔尖创新人才、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”列入了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。实现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支撑。要适应新形势、满足新需求,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,强队伍、育精兵,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。“育才造士,为国之本。”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全局性、系统性、长期性的工程,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,立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人才需求,围绕“智能+技能”的培养方向,积极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、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水平人才平台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,创新培养方式,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,通过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等渠道拓宽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,搭建“一线课堂”,“订单”培养共育人才,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融合发展和培训资源开放共享,让更多“技能工人”成为“技术能手”。
发展空间是决定技能人才工作满意度的关键。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要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成长晋升的“天花板”,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晋升机会。注重高技能人才的长期规划与职业发展,积极畅通纵向成长通道,打破学历、论文、资历和行政级别等传统评价标准的束缚,构建科学的业绩贡献评价机制,充分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技能水平、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,让有一技之长者有“一席之地”。加快职业资格与职称的有效衔接,鼓励和引导企业拓宽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职业转换通道,给予高级工以上全职在聘人员在学习进修、岗位聘任、职务职级晋升、评优评奖、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与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,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事业有盼头、有奔头、有前途。
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,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,中国高铁叫响全球,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……近年来,一系列大国重器、一个个超级工程、一项项科技成就,背后都离不开技艺高超、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的默默付出、孜孜以求。“尚贤者,政之本也。”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,坚持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,多为他们办实事、做好事、解难事,以解决人才落户、医疗保障、养老保障、子女入学和住房等技能人才民生关切为重点,加快构建高水平、体系化的技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,真刀真枪疏通堵点、化解痛点。树立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,发挥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的作用,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、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,让技高一筹者能“薪高一档”,切实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、思想上主动引导、工作上创造条件、生活上关心照顾。(作者:陈雨嫣、王培娟)